1只基金4个经理,能带来更多超额收益吗?

来源: 正好的理财笔记 2023-05-28 04:12:37

我在基金市场发现一个怪现象:明星基金经理越来越多了。这些基金经理往往ALL IN 单一赛道,一旦赛道走牛,基金业绩随之水涨船高。大家想想,过去这几年,年度收益冠军基金,哪个不是赛道基金?

这些纸面漂亮的基金,对于投资者往往是“坑”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第一,单一基金经理之困:赛道基金是“坑”

为什么说投资赛道基金容易踩坑?

一方面,A股板块轮动越来越剧烈,赛道的风口很容易就会过去。

招商证券做了一个统计,在过去十年,A股在多数时候呈现“结构性行情”,分化是常态,普涨和普跌的时间都比较少。

“A股以震荡市居多”,大牛市比较稀缺,在大部分震荡行情下,下图所示,每年度A股行业轮动速度快,比如2004年排名第1的传媒行业,2005年却亏了-13.49%,再看近2年,2019还排在第3的非银金融,在今年上半年亏了-11.7%。

面对轮动局势,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,很难把握“风往哪里吹”,如果用行业基金来跟踪,很多时候都是要追着轮动的行业后面跑,吃不到肉,有可能成为“接盘侠”。

再来看赛道基金经理。他们在执业之前,大多都是某一行业的研究员,所以,在他们执掌某一行业基金产品时,可能会把更多的仓位放在自己更加擅长的行业中。

那么,这只行业基金未来的净值走势有可能与重仓行业趋同,从而在结构性行情中呈现出高波动的特点,赛道强,则业绩强,赛道弱,则业绩难看。这对基民来说是好事吗?

另一方面,基金业绩的崛起,往往意味着超额收益的消失。

“赌博式”投资容易造就明星基金经理,一旦基金业绩“霸榜”,就能在短期内带来基金规模的快速膨胀。这对基金公司当然是好事,基金管理费用大增。

但对于基民,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也逐渐到达瓶颈,同时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也逐渐减弱。这就是“基金规模魔咒”。

总的来说,单一基金经理,尤其是明星基金经理容易成为赛道热点追逐者,他们投资风格激进,对于基民来说,投资体验要大打折扣。

第二,探索基金经理共管模式

《长线:资本集团的成功之道》提到了资本集团对于多元顾问制度的创新。

作者在书中说,“在大多数投资公司里,每位证券投资组合经理每天都把自己视为一个英雄来面对世界,资本集团消除了个人英雄主义,取而代之的是讲究谦逊、一贯的理性、严格的测评结果和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等一系列系统的措施方法”。

这套说辞很有道理。国内,工银基金公司就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——如果找几位不同风格的、资深的基金经理,风格互补,投资能力靠谱,也许真是基金管理模式不错的选择。工银瑞信领航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便是在此背景下面世的。

基金拟任的四位基金经理有杜洋、谭冬寒、胡志利和盛震山,既不是那种“老带新”的组合,也不是那种“股债搭配”的组合,而是纯纯的四种不同风格的资深权益基金经理“强强联合“的组合。

(1)杜洋:工具箱里的轮动风

杜洋自2015年2月16日管理工银战略转型主题A,截至2023年3月31日,取得了276.60%的投资回报,年化17.63%,在68只同期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一。取杜洋独自管理的区间(2017/12/23-2023/3/31),区间年化回报达到了25.08%。

杜洋在选赛道的,风格也犀利;大的行业切换不太拖泥带水。2018年重仓的是国防军工和传媒;2019年切换到了传媒和电力设备;2020年又切换到银行、非银金融;2021年底又切到了房地产、建筑装饰;2022年继续保持周期属性的银行、地产、建筑装饰。

(2)谭冬寒、胡志利和盛震山:均衡阵容再升级

谭冬寒是工银瑞信医疗保健团队的负责人,擅长医药赛道投资。在医药生物指数2020年6月见顶后,谭冬寒管理的工银医药健康净值继续冲顶,收益率一直涨到2021年6月,逆势走出独立行情;虽然之后收益有所下滑,可是相对2019年初,依然保有114.07%的投资回报。

胡志利是工银瑞信权益投资部的投资总监,深耕科技、消费等行业,科技、消费、医药。胡志利管理的工银优质精选2017年1月25日接手,截至2023年3月31日,累计上涨136.32%,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上涨27.21%,超额收益非常明显。同类排名148/1288。

对于杜洋来说,胡志利、谭冬寒两人则是对其投资视角的有效互补。 杜洋擅长选股,特别是在冷门赛道中选股,α获取能力较强。胡志利与谭冬寒擅长在赛道投资,又能给产品提供不俗的β收益获取能力。α+β,精选个股和配置优势行业,这只基金全有了。

盛震山是第四位基金经理,他擅长金融周期等低估值行业,这些行业与主流赛道多会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。对于基金产品来说,这又能显著降低组合波动,形成1+1>2的资产配置效果。

第三,疑问,三个和尚没水喝?

理论上说,多基金经理模式可以多方面拓宽整体产品组合投资决策上的边界。但是,在工银瑞信领航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面世之际,我仍有几个疑问:

(1)A股风格轮动愈演愈烈,板块分歧越来越大,四位基金经理如何有效统一决策?背后是否有明确的制度安排?

(2)每个基金经理在仓位管理、个股选择方面,都有独特的风格,四位基金经理如何避免风格冲突?

(3)事实上,基金经理共管方式在海外已经比较普遍,工银瑞信会从海外引进现金经验吗?

总的来说,作为基民,我很高兴工银瑞信在基金管理模式上的有益探索,但是也担心“共管模式”带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。这一切的答案,只能等基金用业绩说话!

关键词:

你可能会喜欢: